钨钢铣刀
TUNGSTEN STEEL MILLING CUTTER
产品详情
在舱外工作7个小时想喝水怎么办?舱外航天服里有一个饮水袋,就装在面罩里面、网友们表示:“这个设计太人性化了!”
除此之外,这套舱外航天服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载人航天器。头盔有四层结构,两层是压力面窗,中间是充氮能够更好的起到防结雾、隔热作用。外层的滤光面窗相当于太阳镜,航天员可根据阳照区和阴影区来放下和打开面窗,以防止光线射入眼睛。
新一代“飞天”舱外航天服有多层设计,实现了真空防护、高低温防护和辐射防护。
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,航天服工程室主任张万欣介绍,这套舱外航天服支持的上班时间可长达8个小时,同时能满足身高1.6米到1.8米的人穿着使用,能调节适应不一样体型。
舱外航天服虽然重达130公斤,但穿脱起来方便快捷,正常的情况下,受试人员包括航天员在3分钟左右,就能将其穿好。
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,三名航天员都有明确分工。出舱的两名航天员,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,包括脚限位器、工具台等,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。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,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,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。
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选训室主任 王焰磊:因为航天员在舱外做一些作业任务的时候如果出现紧急状况,那么航天员必须要快速、紧急返回到气闸舱里边,然后用我们舱载的应急供氧来保证生命安全,所以也要做这方面的验证。
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选训室主任 王焰磊:事先,摄像机由于发射的外暴露的限制,把摄像机安装在了一个比较低的位置,它的视场角还是有限的,入轨之后,航天员根据任务需要,需要扩展摄像机的视角来监视整个舱外的情况,需要航天员去把这些摄像机安装一个支架,架得更高一点。
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,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做相关操作,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,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,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的对机械臂位置做观察,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。
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选训室主任 王焰磊:那么这样一个时间段呢,因为我们地面的监控手段是有限的,所以要舱内的航天员和舱外的航天员之间通过话音沟通,包括舱内的航天员通过仿真软件和他看到的图像,进行一些判断来进行操控。
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选训室主任 王焰磊:一种原因是通过我们仿真软件的预警功能,另外一方面,舱外航天员和舱内航天员都有急停装置,舱外的航天员在运动过程中如果一经发现有碰撞的可能、风险的话,他可以直接按下急停装置,机械臂就会停止工作,也是保证安全的多重手段。
通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,航天员出舱能力、应急能力都能获得有效验证,尤其是在舱外进行长时间工作,人与装备的结合为后续航天员对空间站来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文章来源:新华网综合新华社,央视军事、央视新闻(cctvnewscenter,总台央视记者/帅俊全)综合《面对面》等
本文只为传递信息,如存在文章/图片/音视频等资源不正确使用的情况,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。